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

【雲端智慧】跟上世界流潮,翻轉學習資料庫


演化的腳步從不停止,從農業經濟,以體力、獸力、田地擁有者為主的結構,進入工業經濟大量生產的時代,生產設備,強調經濟規模。


Drucker(1993)提到知識在二十世紀的三個基本革命:第一、工業革命時期,將知識應用到工具、過程、和生產;第二、生產革命時期,將知識應用於勞工能力;第三、管理革命時期,將知識應用於知識本身,就說明知識經過轉換後即能展現價值。新經濟大約是80年代,電腦進入社會,開始改變我們的社會,今天的時代,強調的是知識。

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,未來的競爭將是知識的競爭,能掌握知識、技術,就能掌握前瞻的未來。因此,知識管理成為現代組織新興的管理策略,惟有做好知識管理,才能源源不絕創造新的知識,維持組織優勢的競爭力。

以台積電公司來思考,公司的最重要產品是什麼?一般人會回答晶片,但我深信,台積電賣的是「解決方案」。從價格提升到價值,不同的思維,不同的做法。以技能專業為硬底子基礎之下,將思維進一步的提升,就會有不同做法。企業是如此,個人也是如此,後知識時代之下必備能力,以下幾個面向經常被提及,供大家參考來更新自己的學習地圖:

  1. 良好的溝通能力。 
  2. 第二、第三外語的能力。 
  3. 整合與運用數位資訊與科技能力。 
  4. 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,才能掌握知識,跟緊變化的脈動,不斷的發展自己的優勢。 
  5. 創新精神與能力。 
Francis Bacon曾經說過:「知識就是力量」。過去如此,現今的社會也是如此。現今資訊量爆炸的社會中,許多人開玩笑的說,「知識讓我感覺到是重量,不是力量。」知識力量的產生,是源自於「整合與運用數位資訊科技能力」與「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」。

知識管理,關鍵是學習知識流程

於知識管理當中,人員學習流程是一個關鍵,細分該流程,主要是相關資料資訊與知識的蒐集、儲存、整理、傳遞、轉化、流通、分享、應用 與創新等歷程。個人化的時代,彙整成為四個主要的學習程序:
  1. 擷取:蒐集、儲存、整理獲得所需知識的歷程。 
  2. 分享:知識經驗進行轉化、傳遞,提供流通與分享知識的歷程。 
  3. 應用:將蒐集、轉化與分享而獲得的知識,應用於實際情境中,並進行回饋以利其他成員解決問題之參考。 
  4. 創新:經由轉化、分享與應用知識的過程中,建構創意的方案,提供個人化實務運作上新的策略或做法。 
人手一機的行動化時代,要如何才能整合與運用數位資訊與科技能力,而不是沉迷於數位科技中,無法自拔。 崔斯坦•哈里斯於TEDx演講中,以《科技如何幫助我們專注》來引導我們,如何來「重新定義」目標。

如何來重新定義目標?演講中提及「你能想像一個社交網絡—— 想像一個專業的社交網站, 它不再以創造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作為成功的標準, 或者是發出多少信息, 而是以人們得到的工作機會, 那些人們很期待能夠得到的工作機會。」

重新思考學習數位工具的目標,目標能提供學習的趨動力,讓我們逐步的達到目標,以資料整理為例,自己也設定三個目標,來幫助我們學習雲端的工具:

  • 平台化:用一個平台來整合所有的資訊、筆記與靈感。同一個平台,整合裝置,不斷的優化自己的經驗,提升自己的效能與資料活化。重要的是,與工作團隊於虛擬空間中共同合作,利用平台來剋服空間與時間。 
  • 數位化:將紙本數位化,有系統的整合資料,實體與虛擬的整合,不但可以保有傳統的優點,也具有數位化易複製、分享、易搜尋、彼此連結…等幾大特點,除了可以活化,更重要是產生新的知識與新應用。 
  • 統整化:知識要不斷的整理與修正,經由親手實踐方能變成個人智慧,打造一個專屬的資料庫,讓搜尋資訊的廣度由大眾化﹙Google﹚進入到個人化,搜尋資訊的深度由資訊化成為知識化,這才是真正要建立資料庫的目的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